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外语专业 >> 专业设置 >> 正文

翻译专业白皮书

发布时间:2022-09-07  浏览次数:

翻译专业


一、专业定位

“翻译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一个专业。翻译本科专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交流、语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具体而言,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初步掌握并运用翻译技术和工具,了解语言服务业的基本情况和翻译行业的运作流程,能够胜任外交、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翻译、跨文化交流、语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金融翻译人才的需要,发挥专业优势及区位特色,突出我校“地方性”和“国际化”的办学特色,本专业凸显金融翻译课程体系特色。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较强的英、汉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兼具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和翻译学前沿理论知识,具备金融英语翻译能力。结合学校区位优势和特点,为适应国家和广东省,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从事英汉翻译的工作能力、了解金融英语翻译行业发展状况及熟练掌握金融英语翻译实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大湾区、面向全中国,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良好人文素养、扎实双语功底、广阔专业视野、强烈创新意识、鲜明金融特色、良好数字储备的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包括:

培养目标1:(政治素养)

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很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在翻译工作中准确传达国家立场和文化自信。

培养目标2:(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化素养,扎实的双语能力,较好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技能,能适应数智时代要求,对金融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系统学习,能够成为具鲜明金融特色的翻译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3:(专业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包括口译、笔译、同声传译、本地化等专业技能;加强对翻译工具和技术的培训,关注翻译技术的最新发展,能够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翻译的新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翻译综合素质。

培养目标4:(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模拟项目、翻译工作坊、与行业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翻译行业要求,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与综合性发展能力。

培养目标5:(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开展翻译创新实践,如参与翻译技术的研发、翻译方法的探索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对翻译理论进行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6:(职业发展)

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适应翻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成为立足大湾区、面向全中国的金融类翻译专业人才。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和学位

1、学制: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5年内毕业(含5年)。

2、毕业最低学分为150学分,其中第一课堂145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学生完成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150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附表 毕业总学分、总学时及课程结构比例

课程类型

学分数

备注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39

通识教育必修课涵盖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规定全校学生均需学习掌握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37

学科基础课是本专业所属学科要求的核心课程,注重拓宽和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形成学科知识的复合优势。各专业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开设 10-12门。鼓励开设学科前沿课。

专业必修课程

21

专业课是本专业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和能力培养的提升。1.专业必修课应体现专业特色和系统性, 必修课中应开设专业导向课1-2学分,要求由本专业有影响的教师共同开设。2.专业选修课可按课程组的方式设立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须按不少于1:1.5的比例开设。3.专业必修、选修学分分布可打通。

实践课程

12

分为与理论课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和集中进行的实践课。主要有思政课社会实践3学分;军事技能2学分,专业实习1学分,毕业实习3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和劳动教育2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计入实践课程。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6

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文化自信力(含艺术类)、思维决策力、协作领导力、科创融合力、人生知觉力等课程模块。 其中,艺术类课程必须修读2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

18

专业课是本专业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和能力培养的提升。1.专业必修课应体现专业特色和系统性, 必修课中应开设专业导向课1-2学分,要求由本专业有影响的教师共同开设。2.专业选修课可按课程组的方式设立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须按不少于1:1.5的比例开设。3.专业必修、选修学分分布可打通。

拓展教育课程

12

6门课左右,一般2学分/门;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导向,鼓励学生修读学科前沿课程、专业认证课程和跨学科课程,鼓励成体系选修微专业。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读1门跨学科门类(专业)选修课。

第二课堂

5


总计

150


(二)知识、能力、素质

1、知识要求

(1)基础性知识: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翻译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英汉转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

(2)专业性知识: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能通过英语专业考试,参加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较熟练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汉语普通话达到国家级标准。

(3)工具性知识:接受金融翻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翻译技术、影视字幕翻译制作、视频译制、笔译实务等基本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各种应用软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网络交流和信息查询。

(4)跨学科知识:掌握金融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现状和特点,具备一定金融、经济等专业知识以支撑其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具备商务、外贸、教育、培训等场景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跨学科领域研究能力。

2、能力要求

(1)分析与思辨能力:对中西方价值观具备多元思考、尊重多样性以及分析批评能力,培养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语言与写作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职场沟通、写作达到商务应用、学术应用水平。

(3)沟通与协同能力:能够在职场中与人协同合作与沟通,有组织能力,有团建能力。

(4)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在国际贸易、教育、翻译(商务、金融经济等领域)、学术深造等领域运用所学专业的知识。

(5)创新创业能力:在大学生创业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各级别比赛中初步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在商务、学术领域开拓进取。

3、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坚定四个自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发展,做到道德素养和语言文化专业素养“德才兼备”。

(2)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3)科学素质:了解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趋势,尊重学术规范,对跨学科(特别是金融经济)有探索兴趣,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文化素质: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具备文化自信,助力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5)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优良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开拓进取,面对挫折时有韧性。

(6)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够有跨学科思维、具备自学能力,走出舒适区,挖掘创新点,不畏艰难,勇于担当。

四、课程体系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教育课程和实践环节等五大主要板块。课程体系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为基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有机融入外语类听说读写译等核心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在进一步夯实外语基本功、提高读写、演讲与翻译能力的同时,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坚定四个自信,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提高用外语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识必修课程必修课涵盖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规定全校学生均需学习掌握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文化自信力(含艺术类)、思维决策力、协作领导力、科创融合力、人生知觉力等课程模块。

学科基础课是本专业所属学科要求的核心课程,注重拓宽和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形成学科知识的复合优势。核心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现代汉语等。

专业课程是本专业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和能力培养的提升。核心必修课程包括翻译入门、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基础口译、交替传译、金融英语、中国文化概要等。选修课程则包括金融英语口语、金融英语阅读、专题口译、外事外交翻译、区域国别概论、新闻翻译、同声传译等。

拓展教育课程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导向,鼓励学生修读学科前沿课程、专业认证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核心课程包括金融学、会计英语、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金融法(英)、国际金融等。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五、师资队伍

翻译专业具有一支具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行业经验的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译审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具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达63.6%;学历方面,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8人,比例高达72.7%;多毕业于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学科背景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英语教育学、高级商科、工商管理等;所有教师均具有丰富的口译/笔译实践经验,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学院还聘任了行业兼职导师20余人,每年指导近800名学生参加翻译及语言服务实习实践。同时,专业还依托学校“金融、经济”特色学科的优势,利用相关学院优秀教师资源,为学生讲授金融经济相关课程,为培养复合型金融翻译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为持续满足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以下措施:

1、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和研讨会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坚持参加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以及学校党委组织部组织的各类师德师风教育培训,鼓励参加省内外各种专业线上和线下学术交流讲座,既保障教师专业知识不落伍,又始终确保教师正确的政治站位,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2、加大教学科研投入,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课程的学术会议和学术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资助论文著作发表,课题申报等;出台政策鼓励教师进行金课、网课建设,支持和鼓励老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此外,学院联合教材出版方为教师提供相关教学与科研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教材编写。

3、实行督导、导师制度。通过校院两级督导组的督导、教学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等,从教案的撰写到课堂内容设计,从讲课内容到讲课技巧等都进行系统的指导;将思政内容与专业授课内容做到有机融合,坚决杜绝思政和专业内容两张皮现象。

4、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提高学术水平。利用已有的非列编机构,举办“广金外语论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撰写的论文、课题进行讨论,帮助提出修改意见,鼓励教师以科研促教学。

5、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拓宽课堂空间,活跃学术气氛,鼓励教师不仅要站稳校内课堂,还要及时走向社会,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聘请行业导师指导课堂教学,不断扩大服务地方社会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6、坚持外引内培的人才储备模式,对外引进专业优秀人才,对内通过鼓励考博、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督导组督导、老教师传帮带、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的培养,以点带面,不断加强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金融、经济和翻译之间进行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与学校其它专业学院进行院际合作,引进优质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和进行跨学科教师培训。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在广州校本部配备了4间语言实验室、1间同传实验室和1间英语实训室;在清远校区则设有3间40座位的智能化语音实训室和1间40座位的智能化兼口译实验室。所有实验室均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包括翻译在线教学平台、口译综合实训系统、“iTest英语系统”、“秘书职业培训平台”、“外研社智能作文评阅系统”、“雅信达英语智能学习平台”等,能满足信息化教学以及AI时代翻译教学的需求。学院与近20家语言服务行业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或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能很好地落实产教融合育人计划。同时,与企业联合组织开展多种实践类学科竞赛活动,包括“金译求精”口译大赛、笔译大赛等,能较好践行以赛促学。

学院为翻译专业编写的教材有《金融英语》《金融英语阅读》《新编金融英语听说教程》《金融笔译》等。金融经济学译著有Mezzoeconomics(《中观经济学》)、Region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区域政府竞争》)、National Finance - A Chinese Perspective(《国家金融学》),并基于译著语料以及大创和教改项目支持制作了金融经济学(平行)语料库100万字符,供翻译教学使用。

本专业建有多个金融经济类语料库和翻译教学案例库;结合金融与翻译主题,主持及参与国家级项目(含中华学术外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如雍和明教授的译作《论政府超前引领—对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探索》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涂兵兰教授主持的“民初翻译家翻译伦理模式构建及其影响研究”获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资助项目立项。黄中习教授主持的“民族志翻译视角下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英译研究”(16BYY036)获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陈树坤副教授主持的“英汉‘嵌入投射’功能类型对比研究”获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立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国内外权威机构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其中金融类译著8部),教师团队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科研成果奖3项,省级以上专业教学比赛获奖20人次。

专业教师长期为党政部门、国际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翻译及语言服务,在业界享有良好社会声誉。近5年承担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财政厅等国家部委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翻译项目17项;为《寻味顺德》《寻味广东》等地方特色文化著作提供翻译服务;为广交会提供涉外志愿者服务;疫情期间为广州市提供出入境疫情防控政策文件翻译服务。师生携手参与大量翻译及语言服务项目,有效落实了“实践导向”和“实战驱动”的人才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翻译入门》、《汉英笔译》分别于2021年、2023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英语笔译实务》和《外事翻译》获得广东省本科在线翻译教学优秀案例。翻译专业成立了财经翻译教学团队,获得校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翻译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取得成效,并于2020年获得广东省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示范项目。“英汉笔译—翻译中主语的确定”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2021年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堂。“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创新与研究”获第四届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现有实践教学基地有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每年计划参与学生20-30名)、广州交易会进出口有限公司(每年参与学生30-60名)、深圳昆仲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参与学生20-50名)、译国译民翻译公司(每年100-160个在线实习岗位)、广州策马翻译有限公司(每年100-150个在线实习岗位)、广州市联普翻译有限公司(每年10-20个岗位)、广州经纬国际教育有限公司(10-20个岗位)、广州英立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每年参与学生20-40名)、广州孚曼国际教育咨询(每年参与学生20-40名)等,每年为英语专业提供300余个实习兼职岗位,基本覆盖三个专业的同学实践教学需求。活跃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有效促进学生校内所学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需求有机结合,开拓广阔的就业前景,形成良好的校企互动、联合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良好机制。

学院设立 “昆仲助困奖学金”,激励优秀学子。学院党总支两个师生党支部先后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多次荣获校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工作部门分别曾获省级“优秀学生会”、“红旗团总支”等荣誉。

七、人才培养成效

翻译专业2016年开始招收学生,每届招收2-3个班(约30人/班),目前在校生250余人,学生广泛参与英语专业竞赛、大学生创业项目、互联网加创业大赛、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活动,积极参加多项省、校级外语竞赛,如“联盟杯”本科高校英文写作大赛、外研社阅读、写作、演讲比赛、“岭南杯”写作大赛、“词达人”比赛、学术词汇大赛、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首届“广思杯”广东省大学生“学外语,讲党史,强自信,勇担当”主题创意大赛等,获奖等级以及人数取得很大成效。据统计,翻译专业18级、19级和20级学生共有105名同学参加比赛获奖,校院级比赛89名,省级比赛获奖10名,国家级别比赛获奖6名。例如,19级叶菁同学获广东省“联盟杯”本科高校英语写作大赛特等奖,并于2023年考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20级梁嘉瑜同学获第十二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的广东及港澳台赛区复赛三等奖,并于今年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22级谭志芳同学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竞赛全国特等奖。

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项目也独具翻译专业特色,例如李乐薇同学带队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介绍英译研究”获得大学生创业项目国家级立项。陈容同学带队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翻译策略研究”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结项。

翻译专业同学积极参加CATTI翻译资格证书考试,考取CATTI三级笔译证书的同学数量逐年递增,17级有8名同学,18级有14名同学,其中林子健同学更是获得CATTI笔译二级(CATTI二级笔译的通过率为12%左右),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集中体现。

学生在专四与专八考试中成绩亮眼。例如,2023年,我院学生通过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八级的比例高达64.17%,远超同类院校33%的水平。每年的专四一次通过率都接近90%,远高于同类院校45%左右的水平。

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分为翻译实践报告与学术论文两种,翻译专业学生的选题大多选择翻译实践报告,对金融经济类文本进行英翻中实践,也有对中国经典文化文本进行中翻英实践,学术论文选题有跨文化对比、英汉语篇分析对比等选题,符合专业特点。全过程实行双向导师选择、题目确定、开题报告、三稿修订、论文答辩以及答辩小组末尾淘汰二辩制度,以确保论文整体质量良好,符合学术规范,有效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学术规范意识以及一定的批判、反思和创新思维。

学院每年组织考研经验分享活动,并为考研同学配备辅导导师。近几年考研成功同学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如2020年为14名,2021年为7名,2022年为15名,2023年则达到了26名。多名学生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利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知名境内外高校录取。

八、毕业就业前景

学院与近20家语言服务行业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或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每年组织800余名学生到译国译民集团、广州策马翻译有限公司、深圳云译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从事翻译实习或语言服务实践,为学生就业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学院建立了由党政班子成员牵头的联动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了全员关心就业、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格局;构建了以辅导员为核心,班主任、学生党员、企业、校友等为依托的优质就业资源库;积极访企拓岗,举办校友篮球赛等联谊活动,将就业岗位引进校内,为毕业生提供便捷服务;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提供求职技巧辅导和岗位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翻译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实践问题解决能力强,具有勤勉务实的优秀品质,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近年来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均位于全校前列,过去五年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行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外贸、教育培训、语言服务、跨境电商等,例如,2021届翻译专业就业人数57人,其中外贸行业15人,教育培训行业18人,金融业2人,服务业10人,考研升学7人,其它行业5人。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

学院正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和提升能力为路径,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宽、厚、活”三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以金融、财经以及商务领域语言服务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格局,培养更多“会外语、懂金融、能翻译”的高层次、复合型语言服务及翻译人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