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与意义
古琴是优秀的非遗民族民族文化之一,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古琴修复技艺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古琴修复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翻译,用英语介绍古琴修复,讲好古琴修复故事,传播古琴修复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古琴文化,并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本次译介非遗调研活动由邓粲士老师带队指导,施朗清同学作为项目负责人统筹带领刘可容、张丽妮、吴悦莹、吴敏、连婉玲、林晓婷、吴懿荍、林小慧、聂婷娜、李启钰、谭思巧共11名同学参与翻译调研。旨在发挥外文学院的专长,翻译古琴修复的相关资料,让古琴修复技艺得以传播,让古琴这项优秀的非遗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和爱上这个淳朴古雅的中国乐器。
岭南派古琴艺术
古琴文化在岭南地区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末年,因宋元战争爆发,南宋迁都至广东新会,中原的古琴文化由此引入至广东。在之后的发展中,古琴文化与本地的岭南文化相融合,并逐渐形成了“剑胆琴心”这一独特的岭南派琴风。
剑胆琴心:此乃起源于太极之功, 使左手并发轻音, 如吟若猱, 缓而不滞, 左右刚柔相济, 损益相当, 轻而不浮, 疾而不乱, 才能扣人心弦, 与知音达到共鸣的美妙境界, 由此形成了“剑胆琴心”这一独特的岭南派琴风。
古琴修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郑珉中先生曾表示:“无论是经历了千百载的传世古琴,还是近现代的新斫琴,往往用过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些毛病。如弦下因断纹出现砂音,或虽是古斫而音韵未能尽善尽美,新琴因木材原因,或因琴弦磨损,或音响不够均匀。只有经过修理、臻于完善,演奏家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将古代著名曲目佳妙入神之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获得圆满的艺术效果。”
实地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古琴修复的相关知识,我们组织了线下的实地调研活动。2022年1月4日上午,邓粲士老师带领着古琴译介非遗调研小队前往“岭南天虹琴馆”拜访古琴修复传承人区宏山老师。
岭南天虹琴馆一角
作为岭南派古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区宏山老师和他的父亲区君虹一直致力于古琴文化的传承。
区宏山老师和他的父亲区君虹先生在斫制古琴
在采访过程中,区宏山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古琴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极高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古琴的琴谱也与儒释道息息相关,其艺术价值和美学文化无可替代。
活动结束之际,我们收到了区宏山老师赠予的纪念品,区宏山老师也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微信推文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pEtGovPP8Yjou8EHat0iQ
(外文学院青协, 202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