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专家论坛】姜智彬: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发布时间:2020-06-16  浏览次数:

新工科”教改的一波浪潮之后,“新文科”教改也接踵而至。文科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时代使命和新的时代挑战,急需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文科人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

原文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作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 姜智彬

新文科的诉求与挑战

新文科需要我们一方面开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专业,另一方面用新的范式去丰富既有文科专业的内涵。新文科需要基于中国实践加速构建能解释中国现象的理论体系,用中国的理论创新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新文科需要创新性地推进专业改革,从专业核心优势扩张到相邻的交叉性的专业领域,并反哺强化原专业的核心优势。新文科需要把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放到核心地位,基于这个人才培养的核心,辐射到对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投入、评价机制、培养模式等的深化改革,从而提高文科专业整体的教育质量。

与此同时,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如何基于文化自信和中国实践,促进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评价机制、培养模式等多层次上的深度改革;如何在不断丰富学科内涵的同时,平衡好既有核心专业和新兴专业之间的资源分配;如何在日趋智能化的社会中,应对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等关键问题。

重新进行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外交外事和经济文化事业培养了大批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外语学科体系的多样化、专业化和跨学科性相对供应不足,不能完全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对跨专业领域外语人才的根本需求,更无法充分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层挑战。近年来,随着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主动或被动撤销,外语教育界对高校外语专业转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如何转型以及向何方向转型却无定论。根据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变化,外语学科专业能力的核心素养也发生了相应的嬗变。在新文科的大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而这个定位的过程是一个稳定与变革、传统与革新相互交织的辩证过程。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的精神,我们需要推进外语专业发展的系统性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社会主义外语人才,在现代科技与语言科学的有机结合中,实现“五个战略定位”的彼此协同。

战略定位一:培养坚定的“以德为先”政治素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注重以德为先的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和加强品德修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外语人才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战略核心和价值导向,是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这同样也是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内在动力。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强调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强调能力、知识与人格塑造结合的全人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需要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需要在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完善和专业卓越的外语人才。对外语人才的思政教育需要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并融入案例教学与评析,开展多语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现外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战略定位二:培养夯实的“多种语言+”人文素养。“会语言”不仅强调基础的外语技能课程,更强调对人文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复语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需要具有基本的人文学科知识结构,学生需要对文学、文化、哲学和历史等内容的深度拓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问题涉及相关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跨文化、跨疆界等全球知识领域的理解。因此,外语人才培养应设计人文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之间相互强化的课程体系,拓展相应的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等通识课程模块,促进学生在外语环境下领略人文经典,并鼓励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利用各种实践机会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另外,外语专业需要融合多语资源,提供更多通用语种和(非通用)“一带一路”语种的训练机会,以“双外语”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复语能力。这客观上要求各外语院校(系)结合本地优势和本校优势,对接国家战略,精心善谋语种的布局,发挥外语学科的多语种跨学科优势,培养“多种语言+”卓越国际化人才。

战略定位三:打造立体的“国别区域+”综合能力。“通国家”需要在家国情怀的基础上,打造国别区域知识的综合性能力。跨学科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趋势,外语学科人才培养应以具体的“国别区域”为抓手,发挥多语种优势,通过深入综合化的跨学科知识建构实现服务国家、区域和组织(或企业)的决策咨询功能。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可设置各国社会与文化、国别区域研究方法等课程,为学生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国别区域研究基地,并选派学生开展田野实地调研,从而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学生的国际化综合能力。

战略定位四:发展精湛的“交叉领域+”专业能力。语言是人与世界、人与工具、人与群体、人与自我交互过程中的关键纽带。外语人才的培养追求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融合统一的培养模式,两者的融合统一是新文科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精领域”需要学生精通某类专业领域的知识,其课程体系要注重语言课程与复合专业课程相交叉,在外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类、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等复合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强化学生在所选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通过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打通跨专业的平台类课程辅修双学位/双专业的机制,大力发展学生在某类学科上“交叉复合+”的专业领域能力。

战略定位五:拓展前沿的“语言智能+”科技能力。外语人才培养需要应对前沿科技的挑战,需要整合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线下课堂学习、在线网络(或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基于虚拟现实的情境学习、基于真实实践的任务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共同打造线上线下外语学习互动空间。并根据教学大数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强互动和趣味性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在此过程中,语言科技能更精确地诊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能根据学生的错误匹配适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提供有效改进学习的建议,个性化地加快学生从初学者到专家表现的成长速度。因此,外语学科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构建计算科学、神经科学、数据科学与语言科学的文理交叉,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外语教学的深度变革,为自主性学习、交叉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将新文科的内涵理念落实到教育质量上。

综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以“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为核心能力,以语言科技为核心手段,有效提升外语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导向,坚持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学习资源、教学信息化、学习标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不同层面的持续改善,从而持续提升外语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进而打造新时代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Baidu
sogou